《人民日报》里的长者
本文试图选取 1949 到 2003 年人民日报为样本,使用内容分析法,对特定时间段内关于长者的所有文字报道,包括新闻、 社论、评论和通讯等,通过关键人物、事件的出现频率和划分, 来还原出长者在这份严肃报纸里的形象。
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
1980 年 9 月的人民日报「两会」报道里,有一篇叫《岳希新、江泽民委员说:经济建设要发扬民主,实事求是》。熟悉人 民日报两会报道的都知道,1978 年之前的两会报道多在会议议 程上打转转,拘泥于开幕、报告、贺电等,而 1978 年后,报道 方式逐渐多样,代表言之有物的发言和讨论逐渐增多,在报道上 也不单个罗列发言内容,而是总结几人发言的提要,于是长者在 人民日报上的初试啼声也得益于新闻报道的变革,这篇短短的报 道里只摘取了长者的一段话,他说「过去三线建设强调得厉害, 现在又丢得光光的,过了头,应该好好研究一线怎样帮助二三线。 搞四化建设,要螺旋式上升,不怕慢,就怕站,就怕弯。我们工 作要扎扎实实,不能想入非非,不能搞『一刀切』,要分别情况, 实事求是。」
长者为什么独就三线建设建言献策呢,笔者试图捋清一条脉 络,长者五十年代在上海第二设计分局电器专业科担任科长,时 间不长,短短几年,而后二院于 1970 年响应号召参加三线建设, 搬迁至贵州遵义在深山老林里埋头苦干了十年,其中艰辛可想而知,而 1980 年三线建设戛然而止,该院内迁,想必在落户、待 遇上遇到些问题,长者是有情有义之人,故发言为二十多年前一 起共事过几年的老同事讨个说法,一个猜想,一定对。2001 年 该所迁到杭州,成立中国联合工程公司,2009 年请长者去故地 重游,诞生了那段仅次于怒斥港媒的视频,其中那句「你们给我 搞的这个啊,excited!」也是回味无穷。
唯一的一篇「负面报道」
没错,中共中央机关报刊登过长者的负面报道,这篇隐晦的 报道稍不留神就会错过,因为那位作者用了「某某市长」,相当 于不公开的点名了。
事情从上海说起,八十年代以来的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 公共服务积弊已久,民生方面的负面新闻不断见诸媒体,于是从 1986 年开始,长者便经常召集市里所有主要媒体的高级编辑开 会,但这并没有改善沪上媒体与市政府的关系,三年后的「导报 事件」便是一证,在此不表。
导火索是 1987 年 5 月 4 日,长者和人民代表开会,会后一 名代表向他抱怨新客站附近的一个水管往街道上漏水,将近一年 也无人理会,「因此他回到办公室后,便找到地方供水局,向他 们叫喊,找个人把那个水管了!」据说水管当天便修好了,这本 可以写篇《市长亲自过问民生小事 当场督促职能部门解决》的 正面报道,而时任上海市委机关报《解放日报》的记者许锦根却 另有想法,他写个稿子给《人民日报》头版的「每周论坛」栏目, 而该报的编辑都熟知许锦根的作品,当即拍板同意照发。
于是这篇题为《事必躬亲的另一面》的专栏文章后来出现在 1987 年 7 月 6 日的《人民日报》上,对长者高压干涉一件行政 管理小事尖刻指控道,「领导干部参与每一件小事是非常不正常 的,这只会在下级干部中间造成依赖和拖延的作风。领导干部下 去解决问题应该抓住这个要害,使大家各守其位,各司其职,从 根本上解决办事效率低的问题。」,文章结尾更露骨地评判长者, 影射他曾经压减出租车费的行动,「全国一些报纸不断载出,表 彰某些市长解决出租收费过高的问题,但是如果这种事情继续下 去,还要物价局局长或者出租车公司的总经理干什么呢?」
后来长者看到报道出街后便给该记者手书三页回信(如图), 先肯定了记者的批评,而后写到「我对你的文章有点意见就是我 不能像汉宣帝刘询的丞相丙吉那样看见打群架的就死伤横路,并 不过问。」个人认为这个「丙吉问牛」的典故用的相当棒,堪比去年广东高院针对打击网络谣言发的那句「子产不毁乡校」,也 算比较完美的解决了此次舆论风波。而媒体敢于捅到央媒质疑本 埠主官,长者不打击不报复,回信据理力争,也算八十年代中后 期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的独有景象。
长者送「长者」
可能人民日报在所有关于长者的报道中,只有这一篇题为 《著名汽车工程专家江泽民逝世》最为特殊,不要以为喉舌搞了 个大新闻,其实,此长者非彼长者,报道中说他是中国共产党优 秀党员、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,虽没有无产阶级革命 家谥号加冕,但八十年代逝世的领导人通常能称家的,也就是早 期担任过中央领导的,所以这位老革命获得的礼遇也是相当高了, 并且杨尚昆、姚依林、宋任穷等大佬亲自参加遗体告别仪式,在 送花圈的名单里,桥牌君、月月鸟、陈云、万里等巨头也应有尽 有,而长者也在其中,想必他只恨当时仅位列政治局委员而无法 将其名字变为敏感词。唯一可以抚平长者郁闷心情的是另外一个 江享年 86 岁,而长者早已轻松迈过了这道坎。
再细看履历这位与长者同名的人与长者颇有些相同之处,都 在苏联工作学习过,都在一汽干过、都在一机部工作,所以这里 产生了一个有趣的细节,其 75 年平反后任一机部顾问,而 70 年 8 月,汪雨的父亲把长者从郁郁不得志的武汉热工所调到他所 在一机部,这样,起码有五年时间里,一机部里是有两位「江泽民同志」的。
此后又过了二十五年,我们躬逢盛世,最近再次看到了两个 「周永康」同时被捕的新闻,历史就是这么有趣。
注:关于这个历史上同名的江泽民,也是个名副其实的长者, 其 1920 年赴法勤工俭学,1926 年毕业于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 机 械系,1928 年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,和邓小平一起去的法 国,是同学,入团介绍人是聂荣臻、刘伯坚。抗战时期在延安担 任中央军委后勤部军事工业局技术处长、秘书长,解放战争时期, 他任东北军区军事工业部副部长、代部长等职。建国之后,他先 后担任第一任驻苏商务参赞、一机部汽车工业局副局长、一机部 部长助理。后来笔者发现 1948 年东北军工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 汇刊里有江泽民关于工资问题的报告。 此外,在一本全国机械工业机械化、自动化黑龙江现场会议 资料汇编里也发现了他的讲话。 李鹏的回忆录里提到,为了区别,称前者为「老江泽民」, 还有人称呼他为「江克明」。「江克明」痴长长者 23 岁,一个 「江津」人,一个「江都」人,同样手持机械系工程师文凭,苏 联学习,一汽工作,一机部任职,每一步的脚印都提前踩好,俨 然世界上另一个自己。有趣有趣。